這篇其實不是同學的心得文,而是記錄下了一段我覺得很奇妙的口說準備歷程!(心得文原文在此)
這位同學剛從國外回來,裸考雅思的時候,一舉拿下口說6.5,他在這段期間瘋狂的背各種idioms,把某位老師發給他的idiom list當成口說寶典,也很認真的去Engoo, Cambly之類的線上網站跟外師上課。他超級無敵認真,幾乎是每天上課一兩個小時。然而,不僅線上外師一直說他講的內容不自然,而且補了一年的習,台北能補的幾乎都補過了,也考了十幾次後,分數卻是直線下降到5.5,所以才來找Anderson幫忙。一換了方法之後,分數立馬在一個月後跳回6.5,接著也順利來到7分。
其實我沒給他什麼厲害的建議,只叫他「不要再練了,先練別科」、「不要在背那些idiom lists」,你想講什麼就講什麼。就這樣,他的口說順順地拉回來了。不是我厲害,而是他成功調整好他的心態了。在上完我的衝刺班後,他順順地把口說拉回6.5;接著他再聽我的建議,三個月後再考一次,這段期間專心把文法錯誤修掉,多練Part 3,最後果真上了7分。
在考口說的時候,很多同學會被老師要求要使用idiom,因為Band Descriptors上面Bands 7~9都要求: “less common and idiomatic vocabulary”。然而,idiomatic language真的就是我們所稱的「俚語」或「片語」嗎?



我們可以看到idiom在劍橋字典中的定義,確實是「俚語」的意思。有點像是中文裡面的歇後語。(e.g.) 黃鼠狼給雞拜年、肉包子打狗。
然而,idiomatic的定義其實不只是「有idiom」,也是指「道地用法」。什麼叫道地用法呢?以中文來說,「我的天啊!」「真假!」這些都是在聽到一件令人吃驚的事之後,很自然的回應,所以這些就是「道地用法」。以英文來舉例的話,當我們要說「一個會很多語言的人」,你當然可以使用「a person who knows more than a language」,但你也可以用「a multilingual user」或「XXX is polyglot」。這些都是母語人士常用,但一般考生不常用的字,這才是所謂的「less common and idiomatic language」。
這些 less common and idiomatic language 都是偏向 “topic-specific words(針對主題的單字)” 也就是非萬用字。(畢竟「萬用」就不會「less common」)如果要培養這種單字,最直接的方法真的就是看英美劇、看TED Talk隨手記一些「你中文會講,但英文不會用」的字。不要背那些你中文也不會用的,不然考試根本講不出來。又或者,為了用那些字而硬套,會讓答案變得很不自然。
一昧的去背idiom,背一大堆模板,不如自然地講話。考官不是傻瓜,你在用背的,他一聽就知道。調整好心態,妥善制定備考計畫才是王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